產業鏈、供應鏈在關鍵時刻不能掉鏈子,這是大國經濟必須具備的重要特征。2022年,工業和信息化部堅決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把維護產業鏈供應鏈安全穩定作為工作的重中之重,會同相關部門,有效應對超預期因素擾動沖擊,我國制造業總體保持安全穩定運轉,產業鏈供應鏈韌性進一步提升。
一方面,堅持短期應對與長期預防并重,全力以赴保障產業鏈供應鏈循環暢通,夯實“穩”的基礎。另一方面,補齊短板與培育長板同步,多措并舉增強產業鏈供應鏈的核心競爭力,增強“進”的動力。在一系列舉措的有效推動下,科技創新取得一批重大突破性成果,我國自主研制的C919大型客機實現全球首架交付,國產體外膜肺氧合機(ECMO)實現了整機及關鍵零部件的突破;產業升級迎來新的強大動能,創建了45個國家級先進制造業集群、100個中小企業特色產業集群,工業互聯網已經全面融入45個國民經濟大類;制造業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發展步伐明顯加快,2022年1—11月規模以上工業單位增加值能耗同比下降1.4%,全年高技術制造業增加值同比增長7.4%,新能源汽車連續8年保持全球第一,產銷同比分別增長96.9%和93.4%。
展望2023年,我們面臨的內外部環境依然嚴峻復雜,保持工業經濟平穩運行仍需付出艱苦努力。黨的二十大報告明確指出,要著力提升產業鏈供應鏈韌性和安全水平。2022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進一步強調,“產業政策要發展和安全并舉”“著力補強產業鏈薄弱環節”。為此,全國工業和信息化工作會議把“提升重點產業鏈自主可控能力”作為2023年工作的一項重點任務,明確提出圍繞制造業重點產業鏈,找準關鍵核心技術和零部件“卡脖子”薄弱環節,“一鏈一策”推進強鏈補鏈穩鏈,強化產業鏈上下游、大中小企業協同攻關,促進全產業鏈發展。推進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工程,健全“揭榜掛帥”長效機制,不斷豐富產業生態。
提升產業鏈韌性,必須強化產業鏈協同創新。要實施好產業基礎再造工程和關鍵核心技術攻關,發揮新型舉國體制優勢,鼓勵產業鏈龍頭企業組建創新聯合體,以應用帶創新,以創新促應用,著力攻克“卡脖子”技術和產品。
我國擁有全球產業門類最齊全、產業體系最完整的制造業,制造業規模連續13年居全球首位,有200多種工業產品產量排世界第一。但與世界工業強國相比,與高質量發展要求相比,我國產業基礎不牢、地基不穩的問題仍然突出,特別是在核心基礎零部件、先進基礎工藝、關鍵基礎材料、產業技術基礎等方面,對外依存度高,產業基礎投入不足,許多產業面臨“缺芯”“少核”的窘境。
為此,國家“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明確提出,實施產業基礎再造工程,加快補齊基礎零部件及元器件、基礎軟件、基礎材料、基礎工藝和產業技術基礎等瓶頸短板。下一步,我們要依托行業龍頭企業組建創新聯合體,調動各方力量,加大重要產品和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力度,加快工程化產業化突破;要實施重大技術裝備攻關工程,完善激勵和風險補償機制,推動首臺(套)裝備、首批次材料、首版次軟件示范應用;要健全產業基礎支撐體系,加快各領域國家制造業創新中心建設,完善國家質量基礎設施,建設生產應用示范平臺和產業技術基礎公共服務平臺,完善技術、工藝等工業基礎數據庫。
正如中國工程院院士鄧中翰所說,發揮好新型舉國體制優勢,通過產業鏈協同創新,我們將在芯片等關鍵領域創新、大規模產業化應用等方面取得突破,有效解決“卡脖子”問題,全面提升自主創新能力。
提升產業鏈韌性,必須打造產業鏈核心競爭力。要在重點優勢領域積極鍛造長板,鞏固好領先優勢。要實施好智能制造、綠色制造工程,加快推動傳統產業鏈優化升級。要大力發展新技術、新產品、新業態、新模式,主動謀劃、前瞻部署一批未來產業鏈,推動先進制造業集群化發展。
打造產業鏈核心競爭力,需要“兩條腿走路”。一方面,要推動傳統優勢產業進一步實現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發展,其本質是在提高制造業對經濟發展貢獻的同時實現其自身發展的可持續性,這一進程涵蓋了我國產業結構升級、數字化推動、智能技術創新、能源結構優化、低碳市場建設等多方面、協同式、系統化的發展過程,需要我們綿綿用力,久久為功。另一方面,要做好前沿技術的研發和應用推廣,研究制定未來產業發展行動計劃,如加快謀劃布局人形機器人、元宇宙、量子科技等未來產業,以此培育一批新的增長引擎。
同時,發展高質量產業集群將幫助我們打造具有明顯競爭優勢和強勁韌性的產業鏈供應鏈體系。中國工程院院士干勇指出,當下國家之間的競爭已經由企業、產業之間的競爭逐漸演變為產業集群和產業生態系統之間的競爭,制造業的集聚化是產業發展的規律,是制造業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的必由之路。對于基礎產業,要在提高行業集中度的同時鞏固技術創新體系,提升產業集群的智能化水平,打造平臺經濟體,形成利益共同體;對于新興產業,要加強新技術的實驗驗證與示范應用,以應用促進量子計算等前沿技術產業集群的建設。
提升產業鏈韌性,必須構建產業鏈融合生態。要鼓勵產業鏈龍頭骨干企業發揮引領帶動作用,向上中下游中小企業開放創新、市場、人才資源,在技術攻關、生產驗證、標準制定等方面加強合作,形成大中小企業緊密協作、融通發展的產業生態。
中小企業貢獻了50%以上的稅收、60%以上的國內生產總值、70%以上的技術創新、80%以上的城鎮勞動就業、90%以上的企業數量,是提升產業鏈韌性的關鍵所在。2022年,工業和信息化部出臺一系列紓困解難的政策措施,助力中小企業平穩健康發展。在減稅費方面,2022年累計為各類市場主體新增減稅降費及退稅緩稅緩費超過4萬億元,其中約四成為小微企業所享受。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我們還要通過“以大帶小、以小托大”的發展模式,釋放大企業創新活力,激發中小企業創新潛力,營造“大河有水小河滿,小河有水大河滿”的大中小企業融通發展生態。下一步,要以創新為引領,打造大中小企業創新鏈,推動大中小企業加強創新合作;以提升韌性和競爭力為重點,鞏固大中小企業產業鏈,協同突破產業鏈斷點、堵點、卡點等問題;以市場為導向,延伸大中小企業供應鏈,引導平臺企業完善供應鏈上下游企業利益共享機制;以數字化為驅動,打通大中小企業數據鏈,提升產業鏈整體智能化水平;以金融為紐帶,優化大中小企業資金鏈,強化對產業鏈整體融資支持力度;以平臺載體為支撐,拓展大中小企業服務鏈;以隊伍建設為抓手,強化大中小企業人才鏈,促進提升就業的規模和質量。
提升產業鏈韌性,必須促進產業鏈國際合作。要堅定不移擴大開放,持續優化政策和市場環境,扎實做好制造業重大外資項目服務保障工作。要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加強與有關國家制造業領域政策對接,深化多雙邊創新和產能合作,搭建國際合作交流平臺,促進全球產業鏈供應鏈深度融合,維護全球產業鏈供應鏈安全與穩定。
產業鏈供應鏈的形成是經濟全球化背景下全球分工的結果,是重要的全球公共產品。維護全球產業鏈供應鏈韌性和穩定,才能做大世界經濟發展蛋糕,并讓發展成果更好惠及各國人民。近年來,中國持續擴大高水平對外開放,堅持同世界分享發展機遇,在促進全球產業合作、優化營商環境、保障防疫物資和疫苗供給等方面作出了積極努力,在推動自身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同時,為全球抗疫合作和世界經濟增長貢獻了“中國力量”。我們在最短時間建成了全球最大規模新冠病毒疫苗生產線,不僅充分保障了國內接種需求,也為支援全球抗疫作出了積極貢獻。我們搭建“汽車產業鏈供應鏈暢通協調平臺”,推動解決了一大批包括大眾、寶馬、特斯拉等眾多外資品牌在內的汽車產業鏈企業物流運輸和復工復產問題。
下一步,要支持企業更加積極地參與國際分工,更加深入地融入全球產業鏈、供應鏈、價值鏈,更加主動地擴大對外交流合作,與全球企業一道,共同構筑安全穩定、暢通高效、開放包容、互利共贏的全球產業鏈供應鏈體系,暢通世界經濟運行脈絡,推動全球經濟復蘇。
乘風好去,長空萬里,直下看山河。2023年是全面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的開局之年,是實施“十四五”規劃承上啟下的關鍵一年,讓我們堅定信心決心,聚焦自立自強,統籌發展和安全,鍛長板、補短板、強基礎,加強傳統產業改造升級,加快培育壯大新興產業,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開好局起好步作出新的更大貢獻。